产业协同的范式重构
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,陕西企业正面临着价值链重构的迫切需求。辉煌实业集团通过构建”三螺旋”创新模型,将先进制造系统(ams)与工业物联网(iiot)深度融合,形成独特的产业协同效应。其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智能控制平台(dicp),已实现跨行业数据中台的异构系统集成,这项技术突破使集团在装备制造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柔性制造系统的进化路径
针对传统制造业的刚性生产痛点,辉煌实业在西安经开区打造的智慧工厂集群,创新应用数字孪生(digital twin)技术。通过部署智能边缘计算节点(iecn),将生产设备的预测性维护精度提升至98.6%。在能源装备板块,其开发的模块化反应装置(mra)采用拓扑优化设计,使单位产能能耗下降23%,这项技术已获得多项pct国际专利。
“产业协同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,而是技术生态的化学重构。”辉煌实业首席技术官在2023中国智造峰会上强调。集团建立的协同创新联盟,已汇聚47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,形成从原材料精炼到终端产品的垂直整合能力。
服务化转型的实践样本
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方面,辉煌实业构建的产业互联网平台(iip)已接入超过1200家中小微企业。通过提供智能诊断服务(ids)和全生命周期管理(plm)解决方案,帮助企业实现从订单管理到供应链优化的全流程数字化。值得关注的是,其开发的ai排程系统(aiss)将传统排产效率提升4.7倍,这项创新入选工信部2023年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。
技术指标 | 传统模式 | 创新模式 |
---|---|---|
设备利用率 | 62% | 89% |
交付周期 | 28天 | 16天 |
次品率 | 3.2% | 0.7% |
科创生态的立体构建
辉煌实业在秦创原总窗口设立的协同创新中心,重点攻关智能传感与工业大数据领域。其研发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系统(mpcfs),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密部件制造。通过建立”反向孵化”机制,已培育出3家专精特新”小巨人”企业。在新能源材料方向,集团开发的固态电解质界面(sei)改性技术,将锂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2000次以上。
- 建成西北首个工业5g专网试验场
- 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
- 主导制定7项智能制造团体标准
区域经济的赋能实践
通过建立”飞地经济”合作模式,辉煌实业在陕南地区布局的产业扶贫项目,已带动13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。其创新的”技术包+服务包”输出模式,使当地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升65%。在碳资产管理领域,集团开发的智能监测终端(imt)实现企业碳足迹全流程追踪,这项技术正在全省重点用能单位推广。